• 2016年第1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2型糖尿病大鼠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α、β1亚基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变化

      2016(16):1-5.

      摘要 (1250) HTML (0) PDF 296.00 Byte (14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大鼠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BKCa)α、β1亚基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变化,从分子水平阐明T2DM大鼠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膜BKCa通道活性改变的具体机制,为T2DM的综合治疗提供新靶点;为特异性针对此环节的药物研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SD大鼠高糖高脂饮食1个月后腹腔注射链脲菌素STZ(25 mg/kg)建立T2DM大鼠模型。免疫印记法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肠系膜动脉BKCa通道α和β1亚基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  ①免疫印迹结果显示:模型组在第8周和第12周肠系膜动脉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BKCa)α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93±0.251)和(0.921±0.15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β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34±0.200)和(0.193±0.31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结果显示,模型组在第8周和第12周肠系膜动脉BKCa α亚基mRNA的表达分别为(1.15±0.03)和(0.92±0.0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β1亚基mRNA的表达分别为(0.47±0.10)和(0.37±0.1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T2DM大鼠肠系膜动脉BKCa β1亚基蛋白和mRNA表达在8周及12周明显降低。

    • S100A11-RAGE通过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调控小鼠骨关节炎软骨细胞肥大和细胞外基质代谢

      2016(16):6-11.

      摘要 (962) HTML (0) PDF 332.00 Byte (15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S100A11-RAGE通过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对小鼠骨关节炎软骨细胞肥大和细胞外基质代谢的调控。方法  不同浓度的外源性S100A11(0、1.25、2.50、5.00及10.00μg/ml)与小鼠软骨细胞孵育48 h,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ADAMTS-5以及Ⅱ型、Ⅹ型胶原蛋白表达,以筛选作用最显著的S100A11浓度。加入不同浓度Anti-P38(0、1.25、2.50、5.00及10.00μg/ml)与小鼠软骨细胞预孵育12 h后,再加入作用最强的外源性S100A11孵育(10μg/ml)48 h,检测MMP-13、ADAMTS-5以及Ⅱ型、Ⅹ型胶原蛋白表达。结果  小鼠软骨细胞MMP-13、ADAMTS-5以及Ⅹ型胶原蛋白表达随外源性S100A11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明显高于对照组;而Ⅱ型胶原蛋白表达随外源性S100A11浓度的增加而减少,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加入Anti-P38预处理后,MMP-13、ADAMTS-5以及Ⅹ型胶原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S100A11单独处理组,而Ⅱ型胶原蛋白表达明显高于S100A11单独处理组。结论  外源性S100A11通过与RAGE结合,并经P38MARK信号转导通路诱导软骨细胞肥大和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其机制可能与通过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诱导MMP-13、ADAMTS-5以及Ⅹ型胶原蛋白表达,并降低Ⅱ型胶原蛋白表达。

    • RNAi沉默c-Met基因对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2016(16):12-17.

      摘要 (1197) HTML (0) PDF 379.00 Byte (12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RNAi沉默c-Met基因对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分别构建3种靶向c-Met基因的短发卡RNA(shRNA)序列,以脂质体转染的方式导入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并筛选出稳定表达的细胞株。采用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Met-shRNA转染后U251细胞c-Met的表达情况,以筛选出可有效沉默c-Met基因的shRNA。c-Met基因沉默后,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U521细胞增殖情况,采用Transwell法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U251细胞侵袭和迁移情况,采用裸鼠荷瘤实验研究U251细胞体内成瘤性。结果  成功构建可有效沉默c-Met基因的c-Met-shRNA1。沉默c-Met后,c-Met mRNA以及蛋白的表达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且可明显抑制U251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以及体内成瘤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RNAi沉默c-Met基因可有效抑制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以及体内成瘤能力。

    • 白细胞介素8对高糖诱导的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2016(16):18-22.

      摘要 (919) HTML (0) PDF 293.00 Byte (13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8(IL-8)对高糖诱导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AdMSC)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含250 mmol/L葡萄糖的培养基建立细胞高糖模型;P65质粒转染人IL-8基因到hAdMSC为IL-8转染组,仅转染P65质粒者为P65对照组,在IL-8转染组中添加PD98059为Erk抑制剂组。利用MTT细胞增殖实验、ELISA或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hAdMSC增殖的光密度值(OD值)、Caspase-3、Erk或VEGF等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P65对照组比较,IL-8转染组hAdMSC增殖OD值明显升高,Caspase-3蛋白表达下降(P <0.01);IL-8转染组Erk蛋白活性和VEGF蛋白含量明显高于P65对照组(P <0.01);但与IL-8转染组比较,Erk抑制剂组hAdMSC增殖的OD值降低,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P <0.01)。结论  IL-8在高糖环境下,通过Erk通路,发挥对hAdMSC的保护作用。

    • 五味子甲素衍生物联苯双酯的紫外防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2016(16):23-28.

      摘要 (1312) HTML (0) PDF 367.00 Byte (13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联苯双酯(DDB)对中波紫外线(UVB)的防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DDB和维生素C对照检测五味子甲素衍生物DDB对超氧阴离子(O2-)的清除率。MTT法测定DDB、UVB对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人真皮成纤维细胞(FB)生长的影响及DDB对UVB的防护作用。通过Giemsa染色,从形态学上观察DDB对UVB损伤的防护作用。激光共聚焦观察活性氧簇(ROS)及检测其荧光强度。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相同浓度DDB具有强的清除O2-的能力;DDB对HaCaT、Fb细胞无毒性且可防护UVB损伤。Giemsa染色后,形态学上发现DDB可以明显抑制细胞的凋亡。DDB可抑制HaCaT细胞外ROS的生成。结论  五味子甲素衍生物DDB对UVB有明显的防护作用,DDB作用机制是通过其抗氧化活性抑制UVB辐射引起的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等,起到紫外线防护作用,有望开发成为有效的抗氧化剂和紫外防护产品。

    • 下调肌动蛋白丝相关蛋白1相似蛋白2表达对人肝癌Hep3B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2016(16):29-34.

      摘要 (1411) HTML (0) PDF 290.00 Byte (13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观察肌动蛋白丝相关蛋白1相似蛋白2在人肝细胞癌细胞中的表达及下调后对增殖生存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以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qRT-PCR)检测肝细胞癌细胞株中肌动蛋白丝相关蛋白1相似蛋白2表达,并采用小干扰RNA转染Hep3B细胞株对肌动蛋白丝相关蛋白1相似蛋白2表达进行下调,Western blot和qRT-PCR检测转染效率、增殖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甲基噻唑基四唑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结果  肌动蛋白丝相关蛋白1相似蛋白2蛋白及mRNA在肝癌细胞株Hep3B、Huh7、HepG2、MHCC97H中均有表达,在Hep3B细胞株中表达量最高(F=5.742,P <0.01;F=3.452,P <0.05);与空白对照(siNC)组比较,si肌动蛋白丝相关蛋白1相似蛋白2组中P-P21及磷酸化的蛋白激酶B蛋白表达下调(t =8.462,P <0.01;t =9.742,P <0.01),P21、蛋白激酶B及Cleaved Capase-9蛋白表达上调(t =12.247,P < 0.001;t =6.452,P <0.01;t =11.634,P <0.001;t =12.273,P < 0.001);与siNC组比较,在72 h和96 h,si肌动蛋白丝相关蛋白1相似蛋白2表达下调后Hep3B细胞增殖能力下降(t =8.176,P <0.01;t =2.246,P <0.05),Hep3B停留在G1期比例增高,G2及S期比例减少(t =4.23,P <0.05;t =2.13,P <0.05;t =5.72,P <0.05),凋亡率升高(t =8.633,P <0.01)。结论  下调肌动蛋白丝相关蛋白1相似蛋白2表达通过P21磷酸化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抑制肝细胞癌细胞增值及生存,可作为肝细胞癌治疗的靶向候选基因。

    • 乙型肝炎病毒蛋白诱导白细胞介素32表达情况的研究

      2016(16):35-38.

      摘要 (1156) HTML (0) PDF 231.00 Byte (12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蛋白诱导白细胞介素32(IL-32)的表达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Lipofectamine 2000 TM介导转染HepG2细胞。转染48 h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HepG2细胞中IL-32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结果  RT-PCR结果显示转染HBV的HepG2细胞中IL-32 mRNA的表达量比转染空载体(未转染)的细胞中IL-32 mRNA高2.3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载体转染的HepG2细胞比较,转染pIRES2-HBV-EGFP的HepG2细胞中IL-32蛋白质表达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HBV促进IL-32蛋白的表达,从而证实乙型肝炎的严重程度与IL-32的表达有关。

    •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血清及脑脊液胰岛素及白细胞介素相关指标的变化研究

      2016(16):39-42.

      摘要 (1026) HTML (0) PDF 190.00 Byte (14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究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血清及脑脊液胰岛素及白细胞介素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5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体检健康的57名同龄者为对照组。将两组的血清、脑脊液胰岛素及白细胞介素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另比较观察组中不同FAB分型者的血清及脑脊液检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的血清及脑脊液白细胞介素2(IL-2)均低于对照组,其他血清及脑脊液白细胞介素相关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血清胰岛素1号增长因子(IGF-1)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均低于对照组,血清胰岛素2号增长因子(IGF-2)高于对照组,脑脊液胰岛素相关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且不同FAB分型患者的血清及脑脊液检测结果也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血清及脑脊液胰岛素及白细胞介素相关指标均呈现明显异常的状态,且不同FAB分型患者的检测结果差异也较为明显,因此认为对此类患者进行上述指标检测的价值较高。

    • MicroRNA-134通过下调叉头框蛋白M1/人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抑制乳腺癌细胞迁移及侵袭

      2016(16):43-48.

      摘要 (1457) HTML (0) PDF 423.00 Byte (14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microRNA-134(miR-13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影响乳腺癌迁移、侵袭能力的分子机制。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2月于本院乳腺病科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组织3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35例及正常乳腺组织15例。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分别检测miR-134在肿瘤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统计分析miR-134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间的相关性;通过miR-134模拟物转染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采用细胞划痕愈合试验评价过表达miR-134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Transwell侵袭小室试验评价过表达miR-134后MDA-MB-231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miR-134与下游潜在靶点叉头框蛋白M1蛋白表达关系,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转染miR-134模拟物后其下游潜在靶点叉头框蛋白M1及下游效应分子人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变化。结果  miR-134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组织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依次降低(P <0.05)。乳腺癌组织中低水平的miR-134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及高TNM分期显著相关(P <0.05);在体外试验中,过表达miR-134能够显著降低MDA-MB-231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P <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证实miR-134与叉头框蛋白M1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P <0.05);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及蛋白免疫印记结果显示,过表达miR-134后可显著抑制乳腺癌细胞中叉头框蛋白M1及人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水平(P <0.05)。结论  miR-134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下调,miR-134可能通过下调叉头框蛋白M1/人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来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

    •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6(16):49-51.

      摘要 (1060) HTML (0) PDF 215.00 Byte (13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研究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DCD4蛋白在6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20例癌旁正常组织及28例甲状腺良性肿瘤中的阳性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PDCD4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及甲状腺良性肿瘤(P <0.05)。随着PDCD4表达水平的降低,甲状腺乳头状癌恶性程度可能也随之增加(P <0.05)。PDCD4蛋白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PDCD4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低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

    • 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及对血清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2016(16):52-56.

      摘要 (1172) HTML (0) PDF 347.00 Byte (15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疗效及对血清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收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早期D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 =40,76眼)和观察组(n =40,74眼)。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给予依帕司他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DR临床疗效、氧化应激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并于治疗期间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疗效评价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0% vs 80.0%,P <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水平降低[(9.28±2.04) vs (12.17±2.13)nmol/m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C)水平升高[(93.18±10.02) vs (82.53±9.27)u/ml],[(20.52±3.84) vs (18.28±3.55)u/ml],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降低[(11.51±2.12) vs (16.36±2.45)ng/L],[(70.48±12.14)vs (82.56±11.37)ng/L],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升高[(64.52±8.97) vs (57.38±8.47)pg/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是早期DR的有效治疗方案,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机体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且不良反应轻微,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

    • 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在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2016(16):57-62.

      摘要 (1528) HTML (0) PDF 284.00 Byte (13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对泌尿外科腔镜手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5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74例泌尿外科腔镜手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随机同期选取74例未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的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清降钙素原(PCT)、sTREM-1和尿液sTREM-1浓度的变化。通过Person法分析sTREM-1与尿源性脓毒血症死亡患者生存时间的相关性,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与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判断血清CRP、PCT、sTREM-1和尿液sTREM-1的诊断效能。结果  观察组在术后30 d内有22例死亡,病死率29.7%;观察患者组血清CRP、PCT浓度在术后1 d、3 d和7 d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血、尿sTREM-1浓度在术前、术后1 h、1 d、3 d和7 d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sTREM-1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CRP、PCT;血sTREM-1和尿sTREM-1浓度是影响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预后呈负相关。结论  血、尿sTREM-1的检测有助于泌尿外科腔镜手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早期诊断,血、尿sTREM-1的浓度水平是影响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动静脉二氧化碳分压差/氧含量差预测脓毒症预后的价值

      2016(16):63-66.

      摘要 (1060) HTML (0) PDF 206.00 Byte (13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动静脉二氧化碳分压差/氧含量差[P(v-a)CO2/C(a-v)O2]在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脓毒症患者120例。入院时收集患者复苏前(0 h)的P(v-a)CO2/C(a-v)O2、C(a-v)O2、P(v-a)CO2、乳酸、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心输出量和APACHEⅡ评分,比较上述指标在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收集0、6、24和48 h时P(v-a)CO2/C(a-v)O2和心输出量,分析P(v-a)CO2/C(a-v)O2与心输出量的关联性。 结果  与存活组患者比较,死亡组患者入院时P(v-a)CO2/C(a-v)O2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42±0.233)vs(1.183±0.186) mmHg/ml,(P =0.000);C(a-v)O2显著降低(2.827±1.215)vs(3.349±1.074) ml,(P =0.035);P(v-a)CO2显著增高(4.625±0.870)vs(3.945±0.781) mmHg,(P =0.000);乳酸水平显著增高(3.452±2.216)vs(2.218±2.344) mmol/L,(P =0.024);ScvO2显著降低(62.324±12.226)vs(67.517±10.885)%,(P =0.045);心输出量显著降低(2.571±1.214)vs(3.569±1.345)L/min,(P =0.000);平均APACHEⅡ评分显著增高(25.329±4.234)vs(18.763±10.565),(P =0.000)。P(v-a)CO2/C(a-v)O2和心输出量在预测患者死亡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高达0.925和0.920,最佳诊断界值分别为1.412 mmHg/ml和3.214 L/min。Z检验分析显示,P(v-a)CO2/C(a-v)O2和心输出量在预测患者死亡中的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C(a-v)O2、P(v-a)CO2、乳酸、ScvO2和APACHEⅡ评分(P < 0.05)。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显示在0、6、24和48 h时P(v-a)CO2/C(a-v)O2和心输出量均显著相关(r =
      -0.854、-0.901、-0.823和-0.825,P =0.000)。结论  P(v-a)CO2/C(a-v)O2在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 Ⅰ,Ⅱ期宫颈癌组织HIF-1α与COX-2蛋白共表达对预后的影响及机制

      2016(16):67-71.

      摘要 (1280) HTML (0) PDF 288.00 Byte (14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Ⅰ,Ⅱ期宫颈癌组织中HIF-1α与COX-2蛋白的共表达对预后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71例宫颈癌标本的HIF-1α和COX-2的共表达情况;RT-PCR法检测标本中HIF-1α mRNA和COX-2 mRNA的表达水平。χ2检验分析不同表达组患者1、2和3年存活率的差异;采用KM生存分析法了解不同表达组患者的存活时间的差异;采用相关分析了解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HIF-1α和COX-2共表达组患者的3年存活率低于非共表达组(P <0.05);HIF-1α和COX-2共表达组患者的存活时间低于非共表达组(P <0.05);在Ⅱ期患者中,HIF-1α的蛋白水平与COX-2 mRNA的水平正相关(rs  =0.594,P <0.05)。结论  在Ⅰ,Ⅱ期宫颈癌中,HIF-1α和COX-2共表达组预后较差;HIF-1α蛋白可能正向调控COX-2 mRNA的表达。

    • 臭氧水疗对特应性皮炎治疗疗效及机制研究

      2016(16):72-75.

      摘要 (1532) HTML (0) PDF 257.00 Byte (13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观察臭氧水疗对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选取46例特应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一般治疗(盐酸西替利嗪滴剂口服抗组胺,赛肤润润肤及地奈德软膏外用),研究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予臭氧水疗。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中白细胞介素6(IL-6)及γ干扰素(IFN-γ)水平并比较,同时评估两组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程度。结果  与正常健康体检者比较,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IL-6水平升高,IFN-γ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血清IL-6均降低、IFN-γ均升高,研究组改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改善程度更佳,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  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确存在辅助性T细胞(Th1/Th2)细胞分化失衡,臭氧水疗用于特应性皮炎患者可一定程度上影响血清IL-6及IFN-γ水平而起到治疗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

    • >新进展研究
    • 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在髋关节良性疾病的应用

      2016(16):76-80.

      摘要 (878) HTML (0) PDF 307.00 Byte (11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在髋关节良性疾病应用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收治的27例髋关节良性疾病病例。所有病例均在术前收集详细的病历资料并行放射学检查,由同一高年资关节外科医生运用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进行手术。术后6、12及24个月均行X-Ray检查以明确是否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病变复发以及继发性骨关节炎。所有病例均获得至少1年的最终随访,并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术后证实,26例(27髋)髋关节良性疾病包括:13例髋关节后脱位并股骨头骨折,8例髋股撞击综合征,3例滑膜软骨瘤病,1例股骨头骨骺滑脱(双侧)和1例化脓性关节炎。平均随访18个月,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复发、大粗隆截骨不愈合以及股骨头缺血坏死等,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为优良。结论  应用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治疗髋关节良性疾病能获得良好的显露,并能最大程度保护股骨头血运,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 免疫佐剂治疗儿童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2016(16):81-87.

      摘要 (1416) HTML (0) PDF 468.00 Byte (13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免疫佐剂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EMBASE(1974年9月-2013年9月)、PUBMED(1966~2013年)、The Cochrane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2013年第1期)和VIP(1989年9月~2013年9月),万方数据库(1994年1月-2013年9月),CNKI(1979年1月-2013年9月),手工检索最近1年国内已发表的相关论文及会议资料。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3个研究,1 088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免疫佐剂+常规治疗组能提高患儿的T淋巴细胞亚群CD3(WMD=7.97;95%CI:5.6,10.34;P =0.000)、CD4(WMD=5.44;95%CI:1.27,9.6;P =0.010)水平,提高免疫球蛋白IgA(WMD=0.43;95%CI:0.08,0.77;P =0.010),IgG(WMD=1.07;95%CI:0.25,1.89,P = 0.000)水平;延缓RRI发作天数(WMD=-5.14;95%CI=6.72,3.56;P =0.040);对CD8(WMD=0.7;95%CI: 0.19,1.59;P =0.130)及CD4/CD8(WMD=0.25;95%CI:0.04,0.45;P =0.130)及免疫球蛋白IgM(WMD=0.04;95%CI:-0.05,0.12;P =0.370)和不良反应发生率(WMD=1.5;95%CI:0.52,4.28;P =0.450)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于现有临床证据,免疫佐剂联合常规治疗可有效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安全性好。但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少,研究质量不统一,本结论尚需要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RCT予以证实。

    • 点阵铒激光联合氟米松软膏治疗结节性痒疹的短期疗效观察

      2016(16):88-91.

      摘要 (1510) HTML (0) PDF 240.00 Byte (12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评价点阵铒激光联合氟米松治疗结节性痒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结节性痒疹患者42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使用波长2 940 nm铒激光治疗仪,采用微剥脱+点阵模式及两种方法联合氟米松软膏治疗;对照组给予复方氟米松软膏外擦治疗,疗程4周。结果  治疗2周、4周的两组患者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患者的痊愈+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周:18/21 vs 3/21;4周:19/21 vs 6/21)。此外,治疗2周后,治疗组瘙痒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34±1.81)vs(6.72±2.19),t =5.311,P =0.032];治疗4周后,治疗组瘙痒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61±1.40)vs(5.19±1.66),t =4.881,P =0.029]。结论  铒激光联合氟米松乳膏治疗结节性痒疹的短期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症状。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

      2016(16):92-96.

      摘要 (802) HTML (0) PDF 290.00 Byte (14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12月在长沙市第四医院采用DHS(DHS组,60例)和PFNA(PFNA组,64例)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24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1年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分别为,DHS组:(87±4)min、(14.5±0.6)cm、(150±3)ml;PFNA组:(62±3)min、(7.8±0.4)cm、(100±2)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FNA组58例,DHS组53例得到随访,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DHS组为(14.2±0.6)周,PFNA组为(12.4±0.4)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DHS组有2例深部血肿,3例复位不满意,2例螺钉切割现象发生,并发症发生率13.2%;PFNA组有1例深部血肿,2例复位不满意,2例骨干劈裂骨折,1例螺钉切割现象,并发症发生率10.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年Harris评分髋关节功能DHS组优32例,良15例,优良率88.7%;PFNA组优37例,良14例,优良率87.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动力髋螺钉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都能取得良好疗效,PFNA具有损伤小的优势,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更为理想。

    • 真空搅拌机调拌有效氯水溶液和石膏粉制备石膏模型的消毒效果及形变影响观察

      2016(16):97-100.

      摘要 (786) HTML (0) PDF 244.00 Byte (13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真空搅拌机调拌有效氯水溶液和石膏粉制备石膏模型的表面杀菌效果及形变改变。  方法  选择乙型肝炎抗原阳性血清标本(HBeAg和HBsAg HBV DNA≥107 copies/ml)人为污染口腔藻酸盐印模,使用真空搅拌机对石膏粉加自来水和有效氯水溶液(2 500 mg/L)调拌混匀后灌制模型,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模型组间乙型肝炎病毒检测光密度值/临界值;采集患者口腔藻酸盐印模,使用真空搅拌机对自来水、有效氯水溶液(500 mg/L)和石膏粉调拌混匀后灌制模型,设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模型组间表面细菌菌落计数;对水、不同浓度含氯水溶液和石膏粉灌注后的石膏模型进行凝固时间比较;实验室标准印模分别用500 mg/L和2 500 mg/L有效氯水溶液及自来水调拌石膏粉进行灌注石膏模型,比较模型组间的精度及硬度。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石膏模型乙型肝炎病毒检测光密度值/临界值分别为(1.11±0.11)和(0.60±0.03),表面细菌菌落计数分别为(12.11±0.11)和(2.60±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模型组间比较石膏凝固时间、精度及硬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采用真空搅拌机调拌有效氯水溶液和石膏粉灌制石膏模型可有效地杀灭细菌和清除乙型肝炎病毒,降低交叉感染风险,且不影响模型的形变。这种消毒方法便捷、实用,易于推广。

    • 酒依赖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研究

      2016(16):101-104.

      摘要 (825) HTML (0) PDF 230.00 Byte (1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酒依赖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状况及电生理特性,为临床诊治和防止复饮提供帮助。方法  对酒依赖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各61例行24 h动态心电图及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检测,分析心率变异性(HRV)全部正常窦性心搏间期的标准差(SDNN)、全程每5 min 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全部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相邻NN间期之差>50 ms的个数占总的NN间期个数的百分比(PNN50)时域指标和SSR反应波潜伏期、波幅。结果  酒依赖组HRV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均较对照组降低,SSR反应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酒依赖(AD)患者长期酒精滥用导致自主神经功能改变,表现为自主神经总体功能减弱,交感及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两者之间的平衡调制能力受损。临床AD的治疗和复饮防治中应加强自主神经功能的检测,在改善其他症状的同时应注重自主神经症状的缓解。

    • 23例丙型肝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回顾性分析

      2016(16):105-108.

      摘要 (1054) HTML (0) PDF 241.00 Byte (11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回顾性观察及分析丙型肝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方法  选择2010年-2015年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收治的行髋关节置换术的丙肝患者23例,纳入丙肝组;并随机选择同期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无感染患者35例,纳入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病例资料,收集患者围手术期资料,统计术后近期并发症(药源性和术源性)发生情况。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对比两组间差异。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Deyo分数、术前Harris评分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丙肝患者中,11.36%患者是急性感染,47.54%患者是慢性感染,41.10%患者处于潜伏感染状态。丙肝组手术时长明显长于对照组(124.62±37.53)min vs (117.67±41.07)min,P <0.01;丙肝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大于对照组(619.7±116.8)ml vs (453.2±62.9)ml,P <0.01;丙肝组首次下地时间和住院总时长均明显长于对照组;术后丙肝组Harri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57.69±9.55)分vs (32.21±4.97)分,P <0.01。丙肝组患者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丙肝病毒感染患者的全髋关节置换风险增加,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增高,术前须告知患者相关风险,术者应仔细慎重操作,术后严密观察,预防并发症。

    • 电针联合穴位注射血塞通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2016(16):109-113.

      摘要 (984) HTML (0) PDF 248.00 Byte (13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电针联合穴位注射血塞通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电针组、穴位注射组及电针联合穴位注射组,每组30例。电针组选择风池、大椎、肩井、外关及病变部位的夹脊穴进行电针治疗,穴位注射组将血塞通注射液注射于病变部位的夹脊穴,电针联合穴位注射组在电针治疗后进行穴位注射。采用田中靖久颈椎病量表、疼痛视觉评分(VAS)对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后进行评分;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各组治疗前后血浆中血栓素B2的表达水平。结果  在疗效评价方面,电针联合穴位注射组治疗有效率高于电针组及穴位注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3和0.008),穴位注射组治疗有效率高于电针组(P =0.012)。在症状体征改善方面,3组治疗后评分均比治疗前高,进一步比较治疗后3组评分发现,电针联合穴位注射组评分明显高于电针组及穴位注射组(P =0.008和0.009),穴位注射组评分也高于电针组(P=0.037)。在疼痛缓解方面,3组患者治疗后评分均比治疗前低,进一步比较治疗后3组评分发现,电针联合穴位注射组评分低于电针组及穴位注射组(P =0.002和0.012),穴位注射组评分也低于电针组(P =0.017)。3种方法治疗后血浆中的血栓素B2(TXB2)的含量均比治疗前要低,电针联合穴位注射组治疗后血栓素B2的含量明显低于电针组及穴位注射组(P =0.018和0.023),穴位注射组治疗后的血栓素B2的含量也低于电针组(P =0.042)。 结论  电针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疗效评价、症状体征改善、疼痛改善等方面优于电针及穴位注射治疗,穴位注射治疗优于单针治疗,且3种方法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影响了血浆中TXB2的含量有关。

    • 采用血栓弹力图评估不同麻醉方式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液凝固动态变化的影响

      2016(16):114-117.

      摘要 (1308) HTML (0) PDF 234.00 Byte (13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采用血栓弹力图来评估不同麻醉方式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为临床选择更佳的麻醉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9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入院治疗的188例单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各94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神经阻滞麻醉,分别在手术前、手术中以及手术后取静脉血测定血栓弹力图,指标包括凝固时间(k)、凝血活酶生成时间(r)、血栓最大值(MA)、凝固角(α)、凝血综合指数(CI)和血栓最大值确定后30 min内血凝块幅度减少速率(LY30)。结果与手术前和手术中比较,全身麻醉组r、k明显降低,α、MA、CI和LY30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3),而神经阻滞麻醉组仅有LY30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3);在手术后两组参数比较中,神经阻滞麻醉组患者的r明显高于全身麻醉组,α、MA、LY30和CI均明显低于全身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6),与全身麻醉组比较,观察组的k值也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86);手术后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比例为10.6%,观察组DVT的比例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0)。 结论  手术后患者的凝血功能明显发生变化,其中全身麻醉具有明显促进凝血的效应,相比之前,神经阻滞麻醉可以逆转这种凝血效应,并且患者发生DVT的比例更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柱状球囊扩张术治疗巨大型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

      2016(16):118-123.

      摘要 (962) HTML (0) PDF 257.00 Byte (13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柱状球囊扩张术治疗巨大型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于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收治的167例最大直径≥15 mm的胆总管结石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EST组和sEST+EPBD组,比较两组取石成功率、术中X线透射时间、术后近、远期并发症,采用Logstic回归分析影响取石成功率和术后胰腺炎发生率的相关因素。结果  EST组和sEST+EPBD组取石成功率分别为91.5%和92.7%(P =0.076);EST组X线透射时间长于sEST+EPBD组(P < 0.01);术后两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16.9%和10.4%(P =0.221),EST组术后乳头出血发生率高于sEST+EPBD组(P =0.018);EST和sEST+EPBD两组术后远期并发症分别出现12例(16.9%)和6例(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8),两组术后急性胆管炎分别出现5例和1例(P =0.039);Logstic回归分析提示,胆总管结石大小是影响取石成功率、内镜后胰腺炎发生的因素。结论  EST和sEST+EPBD方法治疗巨大型胆总管结石的取石成功率较高,两组术中X暴露时间、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有差异,应该权衡利弊综合考虑选择手术方案。

    • 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两种预防性回肠造口方式的对比研究

      2016(16):124-126.

      摘要 (1236) HTML (0) PDF 203.00 Byte (1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并建立一种简单、安全、并发症少、容易制作且还纳的预防性回肠造口方法,从而避免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行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后预防性造口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纵切单层缝合法27例,采用横切分层缝合法23例。观察两组患者的造口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以及造口回纳手术时间、出血量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在术后恢复时间及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纵切单层缝合组较横切分层缝合组在造口手术时间、造口回纳手术时间和造口回纳手术出血量方面均显著减少(P <0.05),费用更加低廉。结论  纵切单层缝合法是一种制作简易、安全性好、粪便转流彻底、并发症少、易于护理、易于还纳的造口方式。

    • 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CVS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

      2016(16):127-130.

      摘要 (1114) HTML (0) PDF 215.00 Byte (11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影响术后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3年5月于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12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总体治疗效果,并分别应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术后CVS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128例患者总体治疗效果良好,术后发生CVS 32例(25.00%),与非CVS组比较,CVS组术后治愈率显著下降,而死亡率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单因素分析可知,影响患者显微手术术后CVS发生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Hunt-Hees分级、Fisher’s分级、动脉瘤位置、手术时机、感染、基础疾病、终板造瘘、腰穿次数、血糖及白细胞水平。经Logsitic多因素进一步分析可知,Hunt-Hees分级、Fisher’s分级、动脉瘤位置、终板造瘘、腰穿次数是影响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CV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并影响预后。结论  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效果良好,但须防范Hunt-Hees分级、Fisher’s分级、动脉瘤位置、终板造瘘、腰穿次数等影响术后CV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改善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

    • 新近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男男性行为人群的压力、情绪问题及社会支持状况

      2016(16):131-136.

      摘要 (1109) HTML (0) PDF 273.00 Byte (13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了解男男性行为人群中新近确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压力特征,探讨HIV相关压力对情绪状况的影响以及社会支持与其压力和情绪问题的关系。方法  以中南地区某市级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CD4检测门诊作为研究现场,将在2013年3月1日-2014年8月31日期间,经男男性接触感染HIV的感染者作为连续样本入组,采用艾滋病压力量表(SS-HIV)、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以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样本的压力、情绪问题和社会支持状况进行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321份。结果  321例样本的HIV相关压力集中在社会压力维度,有城市户籍并出现临床症状数多的感染者压力水平更高。样本的抑郁症状、焦虑症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1.1%(132/321)和31.5%(101/321)。压力与情绪问题呈正相关,社会支持与情绪问题呈负相关;社会支持对该样本的压力及情绪的关系未起到调节作用。结论  新近确认感染HIV的男男性接触样本普遍面临较高的社会压力,其情绪问题阳性症状检出率高于普通人群,应采取恰当的干预措施减轻其面临的社会压力。

    • 岳阳中小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016(16):137-141.

      摘要 (1155) HTML (0) PDF 234.00 Byte (11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了解岳阳中小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并探究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按经济发展水平从岳阳3个县市区抽取1 370例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询问的方法收集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信息。结果  岳阳中小学生营养知识平均分为52.6,整体未达到及格水平。营养知识得分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学历层次、父亲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是否为留守儿童以及在校用餐次数对营养知识有极显著影响。营养态度平均分为33.7,整体达到了及格水平。学历层次、父亲受教育程度以及在校用餐情况对学生营养态度有极显著影响。饮食行为平均得分为68.0,达到及格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父亲受教育程度以及在校用餐情况对学生营养行为有显著影响。结论  岳阳中小学生营养知识掌握情况较差,营养态度和行为有待改善,应加强岳阳中小学生营养知识教育,提高营养知识水平,促使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和行为。

    • >病例报告
    • 结核性葡萄膜炎并结核性脑膜炎1例

      2016(16):142-144.

      摘要 (757) HTML (0) PDF 219.00 Byte (12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