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7):1-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7.001
摘要:随着舒适化医疗新理念的提出,以加速康复外科(ERAS)为导向的围手术期管理新模式越来越被关注,这就要求麻醉学向围手术期医学转变,从而实现精准麻醉。如何实现这一转变,改变传统的麻醉学管理实践方法,对于麻醉医生而言是巨大的挑战。麻醉学科的发展对医学事业的进步及患者的远期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2021(17):5-1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7.002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咪达唑仑对术前中重度焦虑的结直肠癌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择期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80例老年患者,术前评估为中重度焦虑,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和不同剂量咪达唑仑组(M1组、M2组、M3组),每组20例。患者麻醉诱导时,C组不注射咪达唑仑,M1组、M2组、M3组分别静脉注射0.05 mg/kg、0.10 mg/kg、0.15 mg/kg咪达唑仑。观察并记录4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Riker镇静-躁动评分(SAS)、苏醒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4组患者术前1 d、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检测并记录4组患者于麻醉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及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水平。结果 4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有差异(P <0.05),4组的MAP、HR无差异(P >0.05),4组的MAP、HR变化趋势无差异(P >0.05)。M3组患者苏醒时间长于其他组(P <0.05),M1和M2组患者的拔管时间短于C组和M3组(P <0.05),C组患者VAS评分高于其他组(P <0.05),躁动发生率亦高于其他组(P <0.05)。4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MMSE评分有差异(P <0.05),4组的MMSE评分有差异(P <0.05),4组MMSE评分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根据MMSE评估结果,术后第1天C组和M1组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高于M2组和M3组(P <0.05)。术后第7天,C组仍有25%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高于其他组(P <0.05)。4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IL-1β水平无差异(P >0.05),4组的IL-1β水平无差异(P >0.05),4组IL-1β水平变化趋势无差异(P >0.05)。4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IL-6、S-100β水平有差异(P <0.05),4组的IL-6、S-100β水平有差异(P <0.05),4组的IL-6、S-100β水平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结论 术前中重度焦虑的老年结直肠癌患者使用0.10 mg/kg咪达唑仑进行麻醉诱导,安全可靠,苏醒质量好,炎症反应减轻,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得到改善。
2021(17):12-1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7.003
摘要:目的 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产间发热的危险因素及产间发热对宫缩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四院产科行无痛分娩的285例初产妇,按是否有产间发热分为发热组157例和对照组128例(不发热)。回顾性分析两组的基本临床资料及产程中的相关指标,包括:是否胎膜早破,是否人工破膜,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缩宫素用量,宫颈检查次数,产钳使用情况,镇痛用局部麻醉药浓度,宫口开2 cm即镇痛前(T1)、宫口开4 cm(T2)、宫口开全(T3)时的宫缩,产间发热,是否中转剖宫产等。再将两组合并按局部麻醉药浓度的高低重新分为高浓度组(0.150%罗哌卡因)和低浓度组(0.075%罗哌卡因),分析硬膜外镇痛产妇产间发热的危险因素及产间发热对产妇宫缩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发热组产妇中转剖宫产率升高(P <0.05),T2及T3时的宫缩持续时间缩短(P <0.05)、间隔时间延长(P <0.05)。发热组分娩镇痛时使用高浓度罗哌卡因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 <0.05)。与低浓度组比较,高浓度组的发热率升高(P <0.05),且高浓度组T2及T3时的宫缩持续时间缩短(P <0.05)、宫缩间隔时间延长(P <0.05)。在硬膜外局部麻醉药浓度相同的情况下,发热组和对照组产妇T2及T3时的宫缩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分娩镇痛使用高浓度局部麻醉药[R=0.224(95% CI:0.130,0.384)]是产妇产间发热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产间发热不会导致产妇宫缩减弱,高浓度的硬膜外局部麻醉药是分娩镇痛产妇产间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宫缩有抑制作用。
2021(17):18-2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7.004
摘要:目的 探讨连续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CSA)镇痛对子痫前期产妇围生期血流动力学及母婴安全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本溪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96例子痫前期产妇,分为CSA组和连续硬脊膜外隙阻滞麻醉(CEA)组,每组98例。比较两组产妇第一、第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缩宫素使用率、降压药物使用率、产后出血率、穿刺后头痛发生率、围生期皮肤瘙痒发生率;比较两组产妇分娩镇痛前(T0)、分娩镇痛后10 min(T1)、分娩镇痛后30 min(T2)、宫口开全时(T3)、胎头娩出时(T4)的血压、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心输出量(CO)、外周血管阻力(SVR)];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1 min、5 min、10 min时Apgar评分。结果 CSA组第一、第二产程时间长于CEA组(P <0.05),自然分娩率、缩宫素使用率高于CEA组,降压药物使用率、穿刺后头痛发生率、围生期皮肤瘙痒发生率低于CEA组(P <0.05)。两组不同时间点的收缩压、舒张压、VAS评分、MAP、CO、SVR有差异(P <0.05);两组的收缩压、舒张压、VAS评分、MAP、CO、SVR有差异(P <0.05);两组收缩压、舒张压、VAS评分、MAP、CO、SVR的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CSA组新生儿出生1 min时Apgar评分高于CEA组(P <0.05)。两组产妇产后出血率和新生儿出生5 min、10 min时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与CEA比较,CSA镇痛能有效改善子痫前期产妇产程中血流动力学状态,降低产痛,减少降压药使用量,保障母婴安全。
2021(17):24-2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7.005
摘要: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芬太尼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肌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择期行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均以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及麻醉维持。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前10 min予以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4 μg/(kg·h)维持至手术结束。采集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标本,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T0)、术中(T1)、术后24 h(T2)的平均动脉压(MAP)、氧饱和度(SpO2)、心率(HR)、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胱抑素C(CysC)及尿素氮(BUN)水平。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判定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4 d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MAP、SpO2、HR和VAS评分比较:①不同时间点的MAP、SpO2、HR和VAS评分有差异(P <0.05);②两组患者MAP、SpO2、HR和VAS评分有差异(P <0.05);③两组患者MAP、SpO2、HR和VAS评分随时间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CK-MB、CysC和BUN水平比较:①不同时间点的CK-MB、CysC和BUN有差异(P <0.05);②两组患者CK-MB、CysC和BUN无差异(P >0.05);③两组患者CK-MB、CysC和BUN随时间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两组呼吸抑制、剧烈疼痛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恶心呕吐、低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联合芬太尼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镇痛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不会对血流动力学、心、肾功能产生额外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2021(17):29-35.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7.006
摘要:目的 探究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换膝骨关节炎人工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镇痛、炎症因子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9月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膝骨关节炎患者共100例,全部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不予以任何超前镇痛,实验组麻醉前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两组术后均静脉注射舒芬太尼自控镇痛。分别于术前1 h、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疼痛评分;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法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进行认知功能评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各时间点血清中IL-6、IL-10、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随着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其中实验组在术后6 h、12 h、24 h及48 h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两组HSS膝关节评分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实验组在术后12 h、24 h及48 h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低于对照组;术后两组患者的IL-6、TNF-α水平均升高,但实验组在术后各时间点的水平较对照组低(P <0.05);两组患者术后IL-10水平均降低,但实验组在术后各时间点的水平较对照组高(P <0.05)。两组术后早期认知功能评分均下降,但实验组术后6 h、12 h、24 h及48 h评分较对照组高(P <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0%,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6.0%。结论 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实施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良好,术后炎症因子水平降低,抗炎因子水平升高,炎症反应减少,有效保护患者认知功能,且不良反应少,可推广应用于临床。
2021(17):36-4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7.007
摘要: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切口浸润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行腹腔镜手术患儿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 3组,每组40例。A组为对照组,关闭气腹前静脉推注芬太尼1.0 μg/kg;B组术毕用0.25%罗哌卡因浸润切口;C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4 μg/kg,术毕用0.25%罗哌卡因浸润切口。记录3组患儿术中麻醉药物的用量,苏醒期躁动发生率,麻醉后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以及术后4 h、8 h、12 h、24 h、48 h NRS评分、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家长满意度。结果 与A、B两组比较,C组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降低,家长满意度明显提高(P <0.05);与A组比较,B、C两组术后4 h、8 h、12 h NRS评分降低(P <0.05);3组患儿PA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切口浸润可降低小儿腹腔镜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减轻患儿术后疼痛,提高家长满意度。
2021(17):41-45.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7.008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联合右美托咪定和地塞米松斜角肌间隙臂神经丛阻滞(IBPB)在关节镜下肩部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102例拟行超声引导下IBPB关节镜下肩部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 3组,每组34例。A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30 ml阻滞,B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1.0 μg/kg右美托咪定30 ml阻滞,C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1.0 μg/kg右美托咪定+10 mg地塞米松30 ml阻滞。比较3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效果,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并发症。结果 3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善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比较,C组短于B组和A组(P <0.05),B组短于A组(P <0.05);3组感觉阻滞评分比较,C组低于B组和A组(P <0.05),B组低于A组(P <0.05)。3组术后3 h、6 h VAS评分比较,C组低于B 组和A组(P <0.05),B组低于A组(P <0.05);3组追加舒芬太尼比例比较,C组低于B组和A组(P <0.05),B组低于A组(P <0.05);C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 组和A组(P <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右美托咪定和地塞米松可提高罗哌卡因IBPB效果,不良反应少。
2021(17):46-5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7.009
摘要:目的 评价无阿片类药物麻醉在非插管胸腔镜手术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19年11月在胜利油田中心医院行胸腔镜下单侧肺叶切除术(肺叶、肺段楔形)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无阿片麻醉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无阿片麻醉组采取无阿片类药物麻醉诱导后置入喉罩保留自主呼吸,对照组行传统全身麻醉双腔气管插管。记录两组患者的麻醉满意度、手术视野暴露满意度、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喉罩)时间、术毕主动下床活动时间和出院时间;记录术中及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例数。结果 两组的麻醉效果、手术视野暴露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毕下床活动时间和出院时间比较,无阿片麻醉组少于对照组(P <0.05);两组术中呛咳、低氧血症、二氧化碳蓄积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中心血管不良事件无阿片麻醉组7例,对照组2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呼吸抑制、躁动、头晕、皮肤瘙痒患者比较,无阿片麻醉组少于对照组(P <0.05);两组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术后6 h内无阿片麻醉组恶心和呕吐的发生少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无阿片类药物麻醉应用于非插管胸腔镜手术安全可行,可减少术后不良反应,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
2021(17):52-5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7.010
摘要: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多态性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右美托咪定麻醉苏醒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1年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98例。所有患者均应用右美托咪定。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患者BDNF基因rs6265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按照基因型分为GG组、GA组、AA组。比较3组患者基本特征、疼痛程度、舒适度、苏醒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BDNF基因rs6265位点的基因型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 >0.05);BDNF基因rs6265位点GG组、GA组、AA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MI)、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疾病类型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GG组、GA组、AA组术后4 h、12 h、24 h的VAS及BCS评分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点的VAS及BCS评分有差异(P <0.05);3组的VAS评分及BCS评分有差异(P <0.05),相比GG组、GA组,AA组VAS评分较高、BCS评分较低,相对镇痛效果、舒适度较差;3组的VAS评分及BCS评分的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AA组>GA组>GG组,Steward苏醒评分、麻醉苏醒后MMSE评分AA组<GA组<GG组(P <0.05);A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1.38%)比GG组(17.86%)、GA组(14.63%)高(P <0.05)。结论 BDNF基因rs6265位点多态性与右美托咪定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麻醉效果关系密切,携带A等位基因的基因型(AA+AG)可能延长苏醒时间,增加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降低舒适度,影响术后认知功能。
2021(17):58-65.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7.011
摘要:目的 对成人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进行Meta分析。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收集2010年1月—2020年1月公开发表的关于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危险因素的文献,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献,其中英文文献3篇,中文文献9篇;累计合并EA组1 520例,Non-EA组13 80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男性[R=1.57(95% CI:1.17,2.10)]、ASA分级高[R=2.39(95% CI:1.80,3.17)]、有吸烟史[R=1.87(95% CI:1.23,2.84)]、有酗酒史[R=2.34(95% CI:1.79,3.05)]、合并糖尿病[R=1.63(95% CI:1.02,2.59)、手术时间长[R=22.78(95% CI:5.64,39.92)]、留置导尿管[R=8.27(95% CI:2.89,23.65)]、镇痛不足[R=6.26(95% CI:1.59,24.66)]、使用催醒药[R=1.85(95% CI:1.08,3.16)]、使用静吸复合麻醉[R=2.26(95% CI:1.34,3.82)]为成人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成人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男性、ASA分级高、有吸烟及酗酒史、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长、留置导尿管、镇痛不足、使用催醒药、使用静吸复合麻醉。在临床工作中,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防治措施,可降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
2021(17):66-7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7.012
摘要:目的 探讨哮喘小鼠体内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HAT)活性对气道内黏蛋白5AC(MUC5AC)表达的重要性。方法 复制哮喘小鼠模型,行外周血常规分析,肺泡灌洗液常规瑞氏染色并计数,肺组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组织内MUC5AC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HAT、组蛋白去乙酰基酶(HDAC)活性、MUC5AC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哮喘组小鼠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较曲古抑菌素A(TSA)治疗组、对照组均升高(P <0.05);哮喘组肺泡灌洗液总细胞计数及EOS均较TSA治疗组、对照组升高(P <0.05);TSA治疗组与哮喘组比较,可同时降低小鼠体内HAT、HDAC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以HAT为主;TSA治疗组MUC5AC水平较哮喘组降低(P <0.05);肺组织HE染色可见哮喘组小鼠气道炎症细胞增多,而TSA治疗后明显改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TSA治疗组较哮喘组能明显减少MUC5AC蛋白含量(P <0.05)。结论 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在哮喘小鼠气道黏液分泌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2021(17):73-7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7.013
摘要:体外循环技术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帮助外科医生完成心脏手术,另一方面由于体外循环期间血流方式改变、低温、有形细胞碎片堵塞小血管、组织缺血再灌注等过程带来许多并发症。其中,急性肾损伤为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右美托咪定作为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具有良好的镇静、镇痛、抗焦虑的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在围手术期的器官保护作用日益突显。右美托咪定在体外循环相关的急性肾损伤中有着很好的预防作用。该文旨对右美托咪定预防体外循环中急性肾损伤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2021(17):78-8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7.014
摘要:目的 探讨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清人源性激肽释放酶结合蛋白(Kal)、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的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杭州市丁桥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症休克患者252例,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排除74例,最终纳入研究的脓毒症休克患者为178例。根据患者28 d预后分为存活组120例和死亡组5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及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第1天、第3天、第5天血清Kal和VE-cad水平变化,记录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和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评估(SOFA)评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Kal、VE-cad与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Kal、VE-cad单独及联合检测对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价值。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休克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死亡组的氧合指数和血清白蛋白(ALB)水平低于存活组(P <0.05),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长于存活组(P <0.05),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高于存活组(P <0.05)。两组入住ICU第1天、第3天、第5天血清Kal、VE-cad水平比较,不同时间点的血清Kal、VE-cad有差异(P <0.05),两组血清Kal、VE-cad有差异(P <0.05),两组血清Kal、VE-cad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血清Kal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呈负相关(r =-0.397和-0.466,P <0.05);血清VE-cad与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呈正相关(r =0.173和0.192,P <0.05)。入院24 h内血清Kal、VE-cad及两者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7(95% CI:0.604,0.770)、0.859(95% CI:0.805,0.912)、0.890(95% CI:0.845,0.936),血清Kal检测预测脓毒症休克患者死亡的敏感性为81.0%(95% CI:0.772,0.854),特异性为50.0%(95% CI:0.474,0.531);VE-cad检测预测脓毒症休克患者死亡的敏感性为69.0%(95% CI:0.649,0.726),特异性为86.7%(95% CI:0.822,0.914);血清Kal和VE-cad联合检测预测脓毒症休克患者死亡的敏感性为82.2%(95% CI:0.781,0.868),特异性为89.6%(95% CI:0.852,0.954)。CRP[R=1.221(95% CI:1.022,1.459)]、PCT[R=1.195(95% CI:1.035,1.380)]、VE-cad[R=1.373(95% CI:1.055,1.787)]、EVLWI[R=1.846(95% CI:1.178,2.893)]是脓毒症休克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 <0.05),Kal[R=0.428(95% CI:0.190,0.966)]是脓毒症休克患者死亡的保护因素(P <0.05)。结论 CRP、PCT、Kal、VE-cad、EVLWI是脓毒症休克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清VE-cad水平升高,Kal水平降低,两者的联合检测对评估脓毒症休克患者的预后有一定临床价值。
2021(17):85-9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7.015
摘要: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27(HSP27)和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以下简称慢性肺心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120例慢性肺心病患者(观察组)和10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正常人群(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血清HSP27、NT-proBNP水平差异;比较不同心功能分级观察组患者血清HSP27、NT-proBNP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肺心病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SP27、NT-proBNP和HSP27+NT-proBNP联合检测对慢性肺心病患者的预后价值。结果 观察组血清HSP27、NT-proBNP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血清HSP27、NT-proBNP水平随NYHA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而升高(P <0.05)。本组所有慢性肺心病患者均获得随访,死亡12例。死亡患者血清HSP27、NT-proBNP水平高于存活患者(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YHA分级Ⅲ、Ⅳ级[R=1.521(95% CI:1.302,6.352)]、HSP27[R=2.353(95% CI:1.564,10.549)]和NT-proBNP[R=2.754(95% CI:1.513,12.356)]是慢性肺心病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血清HSP27、NT-proBNP和HSP27+NT-proBNP联合检测3种方式对慢性肺心病患者预后的AUC为0.723(95% CI:0.538,0.908)、0.859(95% CI:0.807,0.911)、0.876(95% CI:0.742,1.000),敏感性为70.37%、71.55%和77.78%,特异性为89.23%、89.23%和91.01%。结论 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清HSP27、NT-proBNP水平升高,且与患者心功能分级和预后有关。
2021(17):91-95.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7.016
摘要:目的 探讨气囊面罩结合气管插管通气对急救心肺复苏结局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接受急救心肺复苏患者10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给予气管插管通气治疗,观察组给予气囊面罩结合气管插管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H、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水平变化;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气道开放、呼吸恢复、心跳恢复及意识改善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命体征指标恢复情况、复苏成功率、最终存活率及满意度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H、PO2、PCO2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H、PO2均有所升高,但是观察组pH(7.29±0.12)mmHg低于对照组(7.53±0.22)mmHg(P <0.05),观察组PO2(89.34±7.69)mmHg高于对照组(71.56±6.98)mmHg (P <0.05);两组患者的PCO2均有所降低,但是观察组的PCO2(37.43±5.25)mmHg低于对照组(44.32±6.51)mmHg (P <0.05)。观察组气道开放、呼吸恢复、心跳恢复及意识改善时间都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血氧饱和度(85.32±11.76)%高于对照组(43.54±9.12)% (P <0.05),平均动脉(72.32±9.56)mmHg高于对照组(36.78±7.32)mmHg (P <0.05)。观察组复苏成功率(52.94% VS 25.49%)、最终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33.33% VS 11.76%) (P <0.05)。观察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86.27% VS 62.75%) (P <0.05)。结论 采用气囊面罩与气管插管通气结合进行急救心肺复苏,能有效改善患者的pH、PO2、PCO2,促进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的恢复,缩短患者气道开放、呼吸恢复、心跳恢复及意识改善时间,提高复苏成功率及最终存活率,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2021(17):96-10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1.17.017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CKD)5期首次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并分析其贫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CKD 5期首次血液透析治疗的95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患者体内的血清钙、磷、镁、血糖、血红蛋白、白蛋白、甲状旁腺激素(PTH)、C反应蛋白(CRP)、血清胱抑素C、胆固醇、甘油三酯、铁代谢等。根据患者血红蛋白浓度分为轻、中、重度贫血组,比较3组患者相关生化指标及其他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有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贫血严重程度与血清CRP、血清胱抑素C、ESA(红细胞生成刺激剂)治疗史的关系。结果 95例CKD 5期首次血液透析患者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为(74.89±18.23)g/L。3组的总二氧化碳(TCO2)、白蛋白、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PTH、铁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重度贫血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较其他两组升高(P <0.05),轻度贫血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中度贫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RP在轻度和中度贫血组、轻度和重度贫血组、中度和重度贫血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重度贫血组ESA用药史比率低(P <0.05)。有序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血红蛋白的危险因素是CRP[R=1.351(95% CI:1.180,1.546)]和血清胱抑素C[R=1.727(95% CI:1.315,2.267)];ESA用药史[R=0.328(95% CI:0.110,0.977)]是保护因素。结论 首次血液透析CKD 5期患者血红蛋白达标率偏低,其严重程度与CRP和血清胱抑素C、ESA用药史有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湘ICP备17021739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