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拉力·排祖拉,迪娜·努尔兰,何丽芸,杨龙,王月茹,伊木然·卡吾力江,陈基尧,张国明
2025, 35(7):1-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7.001
摘要:目的 探讨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中行延迟关胸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2021年12月30日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心胸外科行体外循环下正中胸骨切开术的21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术中24例接受延迟关胸患儿为延迟关胸组,186例直接关胸患儿为直接关胸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中延迟关胸的影响因素。结果 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中延迟关胸的发生率为11.4%。延迟关胸组与直接关胸组患儿的性别构成、早产率、体质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延迟关胸组与直接关胸组患儿的年龄构成、改良Ross心功能分级构成、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E峰)/二尖瓣环室间隔处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e’峰)构成、肺动脉高压构成、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风险分级(RACHS-1)构成、体外循环时间构成、主动脉阻断时间构成、心胸比率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单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个月、改良Ross心功能分级≥3级、E/e’值>10、中重度肺动脉高压、RACHS-1分级>3级、手术时间的增加、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和主动脉阻断时间≥60 min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个月[O^R = 5.488(95% CI:1.795,16.779)],RACHS-1分级>3级[O^R = 6.895(95% CI:2.171,21.903)]、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O^R =2.945(95% CI:1.058,8.192)]均是术中延迟关胸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年龄≤6个月、RACHS-1分级>3级、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均是术中延迟关胸的危险因素。
2025, 35(7):8-15.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7.002
摘要:目的 探讨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发生急性心肌损伤的相关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3年7月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接诊的146例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的病历资料,依据8∶2原则,将患儿随机分为训练集(116例)和验证集(30例)。根据是否合并急性心肌损伤,将患儿分为合并组和非合并组,比较两组的心功能指标[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电图指标[P波离散度、Q波离散度、QT间期]、血细胞[白细胞、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急性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构建Nomogram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验证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146例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中合并急性心肌损伤16例,包括训练集12例和验证集4例。合并组的cTnI、CK-MB、NT-proBNP均高于非合并组(P <0.05),两组CK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组的P波离散度、Q波离散度和QT间期均高于非合并组(P <0.05)。两组血细胞水平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cTnI水平高[O^R =4.870(95% CI:2.083,11.386)]、CK-MB水平高[O^R =4.778(95% CI:2.043,11.171)]、NT-proBNP水平高[O^R =4.702(95% CI:2.011,10.994)]、P波离散度高[O^R =4.601(95% CI:1.967,10.754)]、Q波离散度高[O^R =4.749(95% CI:2.031,11.105)]、QT间期高[O^R =4.973(95% CI:2.127,11.627)]均是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发生急性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P <0.05)。该风险模型在训练集中的敏感性为76.9%(95% CI:0.714,0.935),特异性为85.9%(95% CI:0.812,0.932)。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在验证集中该风险模型预测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发生急性心肌损伤的敏感性为77.2%(95% CI:0.715,0.908),特异性为83.7%(95% CI:0.772,0.925)。结论 cTnI、CK-MB、NT-proBNP、P波离散度、Q波离散度、QT间期变化是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发生急性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由这些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这将有助于早期识别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发生急性心肌损伤的风险。
2025, 35(7):16-2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7.003
摘要:目的 探讨外周血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S100β蛋白和B细胞活化因子(BAFF)在左乙拉西坦联合拉莫三嗪治疗癫痫患儿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2月于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治疗的癫痫患儿10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56例采用左乙拉西坦联合拉莫三嗪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左乙拉西坦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外周血BDNF、S100β、BAFF的水平,癫痫发作次数、癫痫发作持续时间和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评分。采用Spearman法分析BDNF、S100β、BAFF水平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BDNF、S100β、BAFF水平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癫痫发作次数、癫痫发作持续时间和MoCA评分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后BDNF(rs =0.301,P =0.002)、BAFF(rs =0.346,P =0.000)水平与疗效均呈正相关,S100β(rs =-0.405,P =0.000)水平与疗效呈负相关。结论 左乙拉西坦联合拉莫三嗪治疗可显著提高癫痫患儿外周血BDNF和BAFF水平,而S100β水平降低。这些生物标志物的变化与癫痫的疗效密切相关。
2025, 35(7):21-2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7.004
摘要: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对小儿肺炎支原体大叶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南京市江宁医院2020年2月—2024年5月收治的82例确诊为肺炎支原体大叶性肺炎的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接受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纤维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白细胞介素-17(IL-17)、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咳嗽、啰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4+、CD4+/CD8+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IL-17、hs-CRP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纤维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对小儿肺炎支原体大叶性肺炎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调节免疫功能、降低炎症反应,且安全性较好。
2025, 35(7):27-32.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7.005
摘要:目的 分析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孟鲁司特钠对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儿童炎症反应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s)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太原妇幼保健院2022年4月—2024年5月收治的97例CVA患儿的病历资料,以治疗方法将其分成对照组(48例,接受孟鲁司特钠治疗)和观察组(49例,接受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炎症反应指标、气道重塑指标、血清学指标、肺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后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γ-干扰素(IFN-γ)、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后气道壁厚度、气道横截面积、气道壁面积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后TIMP-1、CysLTs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后最大呼气峰流速(PEF)、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CVA患儿疗效确切,可改善患儿肺功能,减轻炎症反应,逆转气道重塑,调节血清TIMP-1、CysLTs表达,且安全可靠。
2025, 35(7):33-38.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7.006
摘要:目的 分析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并发心肌损害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3年2月—2024年2月宝鸡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116例IM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是否出现心肌损害,将其分为心肌损害组(25例)与无心肌损害组(91例)。对比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发病季节、临床表现,以及肝功能、血常规、免疫功能、心肌酶谱、心电图等。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IM患者发生心肌损害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无心肌损害组比较,心肌损害组临床表现(胸闷胸痛、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ST改变、T波动、ST-T改变)患儿占比较高(P <0.05),且免疫功能指标(IgA、IgM、CD4+、CD8+、CD4+/CD8+、EBV DNA)及ALT水平较高(P <0.05)。两组发病季节、临床表现(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眼睑浮肿、肝肿大、脾肿大、皮疹、心音低钝)、血常规、肝功能指标(γ-GT、ALP、TBiL、DBiL)、Ig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BV DNA载量上升[O^R=3.623(95% CI:1.284,10.222)]是IM患儿并发心肌损害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EBV DNA载量升高是IM患儿并发心肌损害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该高风险群体的监测和早期干预,以降低心肌损害的发生率并改善患儿的预后。
2025, 35(7):39-4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7.007
摘要:目的 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及实验验证探讨蒙药额力根汤(ET)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ET低剂量组(90 mg/100 g)、ET中剂量组(180 mg/100 g)、ET高剂量组(450 mg/100 g)。采用腹腔注射四氯化碳CCl4复制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ET干预,干预21 d后取肝脏组织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检测肝脏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肝脏羟脯氨酸(Hyp)的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肝脏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胶原蛋白Ⅰ(Collagen Ⅰ)的基因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脏组织α-SMA、Collagen Ⅰ的蛋白相对表达量,以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信号通路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的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模型组共筛选出83种差异代谢物(P <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间质结构有纤维化损伤;模型组血清ALT、AST及Hyp水平,肝脏组织Collagen Ⅰ、α-SMA水平,肝脏组织p-Smad2和p-Smad3表达均升高(P <0.05),肝脏组织PPARγ水平降低(P <0.05)。ET给药组筛选出34个明显回调肝纤维化发病相关的差异代谢物(P <0.05)。与模型组比较,ET给药组大鼠肝脏纤维化损伤减轻;血清ALT、AST及Hyp水平,肝脏组织Collagen Ⅰ、α-SMA水平,肝脏组织p-Smad2和p-Smad3表达均降低(P <0.05);肝脏组织PPARγ水平上升(P <0.05)。结论 ET可以调节肝纤维化状态下PPAR信号通路与TGF-β信号通路,缓解CCl4导致的大鼠肝纤维化。
2025, 35(7):48-53.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7.008
摘要:目的 探讨葫芦茶苷调控NF-κB/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抑制肝星状细胞(HSCs)活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制备人HSCs的体外细胞(LX-2细胞)模型,采用CCK-8法检测葫芦茶苷对LX-2增殖的影响。将对数生长期的LX-2细胞随机分成5组:空白组、TGF-β1活化组、TGF-β1+葫芦茶苷低剂量组、TGF-β1+葫芦茶苷中剂量组、TGF-β1+葫芦茶苷高剂量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分别加入含终浓度为5 μg/L的TGF-β1的培养液,使其增殖活化24 h,再对葫芦茶苷低、中、高剂量组加入终浓度分别为20、40和80 μg/mL的葫芦茶苷进行干预。CCK-8法检测葫芦茶苷对LX-2细胞增殖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上清液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α(INF-α)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细胞中NF-κB、NLRP3、Caspase-1基因和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葫芦茶苷能显著抑制LX-2细胞的增殖。与空白组比较,TGF-β1活化组细胞上清液IL-1β、IL-18、IL-6、INF-α表达水平,以及细胞NF-κB、NLRP3、Caspase-1基因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上升(P <0.05)。葫芦茶苷干预后,与TGF-β1活化组比较,葫芦茶苷不同剂量组降低细胞上清液IL-1β、IL-18、IL-6、INF-α表达水平,下调细胞NF-κB、NLRP3、Caspase-1基因和蛋白表达(P <0.05)。结论 葫芦茶苷能显著抑制HSCs增殖活化,其机制可能与调控NF-κB/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有关。
2025, 35(7):54-59.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7.009
摘要:肾去交感神经术通过去除肾丛中的神经纤维来降低交感神经活性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其在治疗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已经阐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交感神经过度激活是多种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肾去交感神经术对这些疾病的治疗可能存在潜在的价值。该文综述了肾去交感神经术在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肾脏疾病、代谢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2025, 35(7):60-6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7.010
摘要:侵袭性曲霉菌感染属于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一类,是一种机会性感染疾病。肾移植是终末期肾脏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侵袭性曲霉病严重影响肾移植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曲霉菌病可发生于肺部、腹部、皮肤等部位,以肺部感染最多见,往往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发展,除肺部CT外,还可以通过纤维支气管镜、二代测序、聚合酶链式反应、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半乳甘露聚糖和β-D-葡聚糖试验、T2磁共振成像进行识别诊断。伏立康唑是目前临床治疗侵袭性肺曲霉病的首选药物。近年来,免疫治疗的尝试也有望成为侵袭性肺曲霉病治疗的新方案。该文对肾移植术后侵袭性肺曲霉病的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整理了临床对侵袭性肺曲霉病诊治的最新策略和存在的问题,为肾移植术后侵袭性曲霉菌肺炎的诊治提供理论参考。
2025, 35(7):65-7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7.011
摘要:创伤性脑损伤是一种高致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疾病。创伤性脑损伤可引起胃肠道症状,并与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肠道微生物群通过脑-肠轴影响TBI的进展和预后,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多个途径。目前关于脑-肠轴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该文对脑-肠轴的双向调节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5, 35(7):71-7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7.012
摘要: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年龄组内脏脂肪面积(VFA)与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臀围(HC)、血糖、血脂、尿酸等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9年2月—2024年9月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2 175例2型糖尿病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按年龄分为4组:A组(<40岁),B组(40~<50岁),C组(50~<65岁),D组(≥65岁)。分析不同年龄组患者的VFA、皮下脂肪面积(SFA),BMI、WC、HC、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UA)等指标水平的差异。采用Pearson法分析不同年龄组的VFA与SFA、BMI、WC、HC、FBG、HbA1c、TG、TC、LDL-C、HDL-C、UA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的2 175例糖尿病患者中,1 327例男性(61.0%),848例女性(39.0%),平均年龄(53.20±10.62)岁;A组262例,B组425例,C组1 178例,D组310例。男性的BMI、WC、HC、VFA、FBG、HbA1c、TG、ALT均高于女性(P <0.05),年龄、TC、LDL-C、AST均低于女性(P <0.05)。不同年龄组患者中,越年轻患者的BMI、WC、HC、VFA、SFA、UA、HbA1c、ALT、TG、LDL-C、HDL-C水平越高(P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VFA与BMI、WC、HC、SFA、UA、FBG和TG均呈正相关(r =0.436、0.728、0.588、0.686、0.289、0.189和0.143,均P <0.05),与HDL呈负相关(r =-0.165,P <0.05)。在年龄组分析中,A组:VFA与BMI、WC、HC、SFA、UA、FBG均呈正相关(r =0.296、0.799、0.706、0.708、0.260和0.184,均P <0.05),与HbA1c、TC、LDL-C、HDL-C均呈负相关(r =-0.147、-0.003、-0.005和-0.123,均P <0.05);B组:VFA与BMI、WC、HC、SFA、UA、FBG和TG均呈正相关(r =0.756、0.767、0.664、0.750、0.307、0.226和0.143,均P <0.05),与HDL-C呈负相关(r =-0.161,P =0.000);C组:VFA与BMI、WC、HC、SFA、UA、FBG和TG均呈正相关(r =0.693、0.696、0.537、0.663、0.256、0.179和0.140,均P <0.05),与HDL-C呈负相关(r =-0.161,P <0.05);D组:VFA与其BMI、WC、HC、SFA、UA、FBG均呈正相关(r =0.603、0.633、0.411、0.602、0.304和0.166,均P <0.05),与HDL-C呈负相关(r =-0.152,P <0.05)。结论 2型糖尿病的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老年阶段,BMI、WC、HC、SFA、TG、UA是影响VFA的主要危险因素,在中青年群体中,BMI、TG、UA对中青年糖尿病患者的影响重大,需要加强对中青年群体患者管理力度。
2025, 35(7):78-84.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7.013
摘要:目的 探讨凝血因子Ⅷ/Ⅸ、纤维蛋白原及C反应蛋白(CRP)对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的影响,构建并验证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青海红十字医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共271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静脉血栓栓塞分为静脉血栓栓塞组(51例)和非静脉血栓栓塞组(2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凝血因子Ⅷ/Ⅸ、纤维蛋白原及CRP水平;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发生静脉血栓栓塞风险识别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Hosmer-Lemeshow检验验证该模型的区分度和拟合度。结果 静脉血栓栓塞组糖尿病患病率、接受手术率、接受化疗率及Khorana风险评估模型评分≥ 2分占比均高于非静脉血栓栓塞组(P <0.05)。静脉血栓栓塞组Ⅷ/Ⅸ、纤维蛋白原和CRP水平均高于非静脉血栓栓塞组(P <0.05)。凝血因子Ⅷ/Ⅸ水平高[O^R =2.721(95% CI:2.379,3.063)]、纤维蛋白原水平高[O^R =2.354(95% CI:1.225,3.482)]、CRP水平高[O^R =2.149(95% CI:1.354,2.944)]、化疗[O^R =1.960(95% CI:1.754,3.166)]、Khorana风险评估模型评分≥ 2分[O^R =2.472(95% CI:1.414,4.321)]均是恶性肿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P <0.05);基于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总分为145~425分,对应风险范围0.1~0.9,分数越高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越大;ROC曲线结果显示,该模型预测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曲线下面积为0.905(95% CI:0.854,0.942),敏感性为92.68%、特异性为83.22%、约登指数为0.759;Calibration曲线显示,该预测模型的校准曲线与实际曲线接近重合(P >0.05)。结论 基于凝血因子Ⅷ/Ⅸ、纤维蛋白原及CRP构建的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准确度。
2025, 35(7):85-90.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7.014
摘要:目的 评估超声造影(CEUS)和股骨头髋侧循环动脉多普勒超声联合应用对早中期股骨头坏死诊断的价值与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3年10月在海安市中医院确诊的105例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国际骨循环研究学会(ARCO)分期标准对患者进行分期,其中Ⅰ期67例,Ⅱ期38例。采用CEUS观察增强区域形态、灌注缺陷和增强的均匀性,并进行时间-强度曲线(TIC)定量分析,观察CEUS定量参数[增强强度(EI)、平均渡越时间(MTT)、上升斜率(AS)及下降斜率(DS)];采用股骨头髋侧循环动脉多普勒超声测量股骨头髋侧循环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平均流速(Vmean)、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等,计算出血流量(Q),评估股骨头的供血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EUS与股骨头髋侧循环动脉的多普勒超声联合对早中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价值。结果 CEUS结果显示,与Ⅱ期患者相比,Ⅰ期患者的增强区域形态更加清晰,灌注缺陷较少,增强的均匀性较好,TIC定量分析也呈现了一致结果;股骨头髋侧循环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Ⅰ期患者的PSV、EDV、Vmean和Q值均高于Ⅱ期患者,而PI和RI均低于Ⅱ期患者。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EUS诊断早中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敏感性为84.2%(95% CI:0.687,0.940),特异性为88.1%(95% CI:0.778,0.947);股骨头髋侧循环动脉多普勒超声诊断早中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敏感性为86.8%(95% CI:0.719,0.956),特异性为79.1%(95% CI:0.674,0.881);两者联合诊断的敏感性为94.7%(95% CI:0.823,0.994),特异性为91.0%(95% CI:0.815,0.966)。结论 CEUS和股骨头髋侧循环动脉多普勒超声联合诊断可以提高早中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准确性,优于单一成像技术。
2025, 35(7):91-9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5.07.015
摘要:目的 探究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对原发性生殖器疱疹预后和复发情况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商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0例原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根据随访1年内是否复发分为非复发组(85例)和复发组(25例),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78例)和预后不良组(32例)。比较各组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原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并采用Spearman法分析各指标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D3+、CD4+及CD8+对原发性生殖器疱疹复发和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复发组的CD3+、CD4+水平均低于非复发组(P <0.05),CD8+水平高于非复发组(P <0.05)。预后不良组的CD3+、CD4+水平均低于预后良好组(P <0.05),CD8+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 <0.05)。CD3+水平低[O^R=0.878(95% CI:0.774,0.996)]、CD4+水平低[O^R=0.860(95% CI:0.744,0.994)]、CD8+水平高[O^R=1.833(95% CI:1.337,2.512)]是原发性生殖器疱疹复发的危险因素(P <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原发性生殖器疱疹预后不良患者的CD4+水平与CD3+水平呈正相关(rs =0.434,P <0.05);CD8+水平与CD3+水平呈负相关(rs =-0.376,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D3+、CD4+及CD8+联合预测原发性生殖器疱疹复发的敏感性为95.7%(95% CI:0.796,0.999),特异性为80.5%(95% CI:0.699,0.879);CD3+、CD4+及CD8+联合预测原发性生殖器疱疹预后不良的敏感性为93.1%(95% CI:0.792,0.992),特异性为93.0%(95% CI:0.857,0.979),均明显优于CD3+、CD4+、CD8+单独预测。结论 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对原发性生殖器疱疹预后和复发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湘ICP备17021739号-11